一万个“一公斤”意味着什么?

2020-05-18 15:39:25 0

   

   “多背一公斤”,即“驴友”(自助旅游者)们在出行时多背上一点书籍、文具或衣物,带给沿途遇到的贫困学校和孩子,并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分享温情和梦想。这个口号最初是一个网名叫“安猪”的小伙子提出的。一年多来,有据可查的已有200余人加入了这一行动,足迹遍布川、云、贵等地的30余所中小学。(据3月1日《中国青年报》)

  在安猪的“多背一公斤”计划书中,他写道:“一公斤意味着什么?四五本书?两三件衣服?一公斤也许只是你行李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重量。可是,这小小的重量对于一个贫困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如果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一公斤’,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

  积沙成塔,聚少成多,点点爱心汇成海洋。这个道理似乎十分浅显,古往今来,无论是王侯贵胄,还是村野匹夫,没有谁不懂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背一公斤”已是国人普遍奉行的伦理主张。相反,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听到的、看到的,往往是举手之劳而不为、力所能及而不为的冷漠行为。

  原因当然很多,有的受到传统的圣人伦理主张的熏陶,总是将助人、施爱“崇高化”,所以对日常点滴之爱“不屑为”,有的源于责任心缺失,或是对善意是否被截留、捐赠是否被贪污等感到疑虑而“不愿为”。

  其实,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有善良之心,有行善的愿望,但同时,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常人凡人,不见得有圣人般崇高的境界,不见得有富豪那样的丰厚资源。因此,过去那种圣人伦理主张的熏陶,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诸多疑虑和担心,使得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轻松快乐地表达自己的善意。

  “多背一公斤”主张,既不是什么新鲜的伦理主张,又没有做大范围的宣传,仅仅靠网络间的声口相传,就很快得到“驴友”的认同,大有风行为一种“行动哲学”的趋势。看起来很难理解,实际上正是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凡人的伦理主张,一种人人都可以实践的生活哲学,一种“去崇高化”的轻松、快乐的行为哲学,同时因为是亲身实践,也消除了人们对善意被截留的担忧。

  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扶贫济困工作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和现实困境。我总觉得,一个能够吸引绝大多数人自觉自愿参与的助困工作机制,才是最好的机制。“多背一公斤”的主张,正是这样一种人人都可以轻松参与的助困模式,它卸除了人们心理上的崇高压力,帮助人们树立“力所能及、举手之劳都是善举”的意识,真正有助于形成“人人参与,善莫大焉”的助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