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涨价,一道难看的“风景”

2020-05-18 16:21:06 2

 图片关键词

    正值旅游旺季,景区票价又是涨声一片。这些年虽然社会质疑声越来越大,但景区涨价步伐却越来越快,更有一些地方政府还为涨价摇旗呐喊。如果说存在即合理,这背后究竟存在何种逻辑?   

      苏北一家5A级景区最近也在酝酿提价,基准票价将翻番。理由是:其票价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同类景点,低票价给外地游客造成“货不如人”的错觉,影响了景点吸引旅游团队,降低了景区品牌价值。

      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高档商品用高价标注身份确实符合现代营销策略,但同一商品,低价肯定比高价吸引消费者,景区又凭什么认定现在的低价“影响了景点吸引旅游团队”,而确信消费者未来会为高价买单?   

      深一层看就会发现,在景区眼里,其实涨价并不是景区品质提升的结果,而是其争取更多客源的手段。旅行社通常能从景区拿到7折左右的门票,而旅行社卖给游客的却是原价,所以,景区票价定得越高,旅行社的获利空间就越大,组团的积极性就越高,景区与旅行社于是形成“双赢”。   

      遵循这种逻辑的不单是景区,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现在多数景区属地方政府所有,票价实行政府定价,所以提价往往也代表着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业的路径选择。不难理解,要打造一个高品质的旅游景区,不仅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更需要培育市场的耐心,可谓高投入、慢回报。两相比较,远不如高价门票策略来得简单、有效。由此,不少地方政府便主动为景区提价摇旗呐喊、大开绿灯。   

      旅游行业畸形的营利模式,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造就了越来越多“看不起的风景”。本属于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正在慢慢异化成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形成了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值得重视的是,为平衡社会利益而设计的听证会制度,却往往在高价票把关问题上形同虚设。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各景区门票价格基本都由省物价部门授权地方物价部门管理,全国并没有统一的票价管理办法。

      多数景区客源其实90%来自外地,按现行听证会制度,只需从当地选取消费者代表即可,外地游客由此成了“被迫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尽管网上反对声震耳欲聋,但在听证程序上,各地涨价方案都能几无争议地轻松通过。   

      景区竞相涨价是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更是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公共资源的流失和不平等现象的形成都不被和谐社会所容。因此,应先从旅游行业治理和听证制度创新做起,让门票不再“发烧”,让风景回归百姓。